今天是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09:00:00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开封探索“编制周转池”管理使用新路径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8-09

开封市探索通过建立编制周转池实现编制资源循环使用。整合零散编制资源,建立周转池;实行“二次分配”,发挥周转编制平衡资源配置作用;创新管理方式,探索周转编制循环周转路径;完善相关制度,实现编制周转制度与评估制度有机衔接。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近年来,河南省开封市在严控总量的前提下,探索建立编制周转池,实施“基础编与周转编互通,评估期与周转期并行”的运转模式,编制周转池的来源、使用、管理实现闭环运行,走出一条编制资源周转循环使用的新路子,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建立编制周转池,整合零散编制资源

从盘活存量资源入手,探索建立编制周转池,在总量限额内打造新的编制资源空间。

一是在大数据中挖掘稳定的存量空间。开封市行政编制方面,部分单位基本满编运行, 部分单位存在少量空编;事业编制方面,使用上略有空余,部分领域存在一定的区域性供需失衡;同时,部分领域编制缺口较大。如何让量少分散的空余编发挥作用?通过分析近三年空编数据发现,虽然每年空编的单位不同、每个单位的空编情况都在变化,但近三年全市年均空编总量大体相同,是一个较为稳定的数据。比如,事业编制年平均空编量在3000名左右。这些稳定的空编就是可以再利用的编制资源。

二是以常态化空编为基础建立存量编制资源库。在不突破编制总量的前提下,以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为依托,运用大数据手段将零散的空余编制“云整合”,以全市常态化空编为基数,采用基数不变、存量统筹的办法,把分散的编制资源聚合活化,建立全市存量编制资源库, 形成新的再生编制资源空间。

三是打造编制周转池。借鉴安徽等地的做法,从存量编制资源库中抽取部分编制,根据工作需要,分领域打造编制周转池, 把空余编制资源“二次分配”、定向投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在解决部分单位“有编不用”问题的同时,破解了一些单位“无编可用”的难题,释放了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实行“二次分配”,发挥周转编制平衡资源配置作用

在周转编制使用上,坚持集中优势资源办大事的理念,结合经济社会阶段性特点,从“供给侧”“需求侧”两个角度分析研判编制配置使用情况,着眼全市发展急需、工作急需、人才急需,以周转编制补缺救急,发挥周转编制机动性、阶段性平衡编制资源配置的作用。

一是对因工作任务量激增出现的用编缺口进行编制资源再分配。机构编制工作要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周转编制的使用上坚持党管机构编制原则,首先考虑将其配置到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领域、急难险重部位,如疫情防控、大气污染防治、应急管理、重点项目开发建设等。这些领域工作任务艰巨,人力资源缺口较大,并且工作量随时间、阶段发展呈周期性变化,常规核定编制暂无法满足需求,在任务量激增时把周转编制再配置到这些领域,契合了周转编制灵活机动的使用规律,弥补了编制缺口,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是对因城乡人口流动出现的行业性用编缺口进行编制资源再分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公益服务需求质量的提升,一些行业因市区资源相对富集“虹吸效应”明显,城乡间人口大量单向流动使区域编制配置失衡,现行调整机制一时难以弥补缺口,开封市将周转编制向这些领域倾斜。比如,结合现行市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的机制,建立了县区中小学教师编制过渡性使用周转池。过渡期间,因区域人口流动、学生数量变化较大,确需大量补充教师的学校,可申请使用周转编制,这有助于及时有效弥补部分县区中小学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实现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与教师编制资源快速补充的良性互动。

三是对急需引进人才出现的用编缺口进行编制资源再分配。为进一步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设立了人才引进专项周转编制,用于弥补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单位的编制缺口,以编制管理创新支持人才引进工作。同时,对于政策性安置人员用编、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用编等用编急需,也可通过周转编制加以补充和保障。

三、创新管理方式,探索周转编制循环周转路径

周转编制的生命力在于周转。在周转编制的管理上,实行“基础编+周转编”管理模式,确保周转编制能放得出、收得回、转得动,主要有三种运行方式:

一是阶段性周转管理。主要适用于阶段性重点工作。考虑到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阶段性任务,对因阶段性中心工作及重点项目建设而使用周转编制的单位,阶段性任务或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完成后,收回周转编制,将其再次投放到新发展阶段产生的新的重点工作领域。原使用周转编制的人员可根据个人特长转入所在单位空余基础编或交流到其他有基础编空编的单位,也可人随编走,继续使用周转编制,重新分配到新的重点工作岗位上来,确保周转编制临时用临时退,实现循环使用、顺畅周转。

二是过渡性周转管理。主要适用于在过渡期间临时使用周转编制的情形。比如,县区中小学过渡性周转编制的使用,就是在市域内中小学编制动态调整前的23年过渡期间,对急需扩大教师规模的学校、可以申请使用一定数量的周转编制,过渡期结束后,根据学校师生比,确需增加编制的,收回周转编制,按需调整基础编制;对基础编制核定数明显多于工作量的,视情况收回一定数量的基础编制。根据调整后各学校常态空编情况,可重新建立编制周转池。

三是借贷型周转管理。主要适用于基本满编单位因工作急需“借”编运行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可先从编制周转池短期(一般为23)借用周转编制,所在单位一旦出现空编,人员由使用周转编制转为使用核定的基础编制,编制部门及时收回周转编制。比如,对引进的专项人才,若用人单位暂时借编,可优先使用周转编制,周转期满,可以视情况将周转编制转为单位核定的基础编制,也可根据评估调整用人单位的基础编制,收回周转编制。再如,对特定单位设置专项周转编制,由编制部门统一管理、专人专用,人员调出或退休后,统一收回,从而实现周转编制能放能收,循环周转。

四、完善相关制度,实现编制周转制度与评估制度有机衔接

为确保编制周转池制度有效运转,开封市一方面积极完善配套制度,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编制周转制度与编制评估制度的有机衔接机制,着力打造周转编制循环使用、闭环运行的制度体系。

一是严格落实总量控制的制度安排。将严控总量作为统筹使用编制资源的前提和实行编制周转使用的底线红线。创新编制使用、实行编制周转、服务队伍建设、保障发展大局使用编制,把规模控制在中央确定的总量范围内,确保编制总量不超限额、实有在编人员不超编制的“双不超”,单位部门用编“留有余地”,保证编制周转池有持续的“源头活水”循环流转。

二是完善周转编制正常运转的配套制度。对周转编制实行全链条管理,明确周转编制与核定基础编制同等待遇,统筹建立使用周转编制人员在人事管理、岗位设置、财政供给、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起组织、机构编制、财政、人社、医保等多个部门对编制周转池的协调联动管理机制,实现机构编制与人事管理、社会保障、财政保障、医疗保障等相关政策的有序配套衔接,让周转编制在运行的各个阶段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三是探索编制周转制度与评估制度的有机衔接。在基础编制与周转编制互通的运行模式下,周转编制的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评估过程。将科学配置编制资源的事前评估与执行情况的事后评估相结合,通过23年的周转编制动态运转情况,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评估和测算所在单位对编制的需求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周转期就等同于评估周期。通过周转期的实际运行情况,评估编制需求量,增加或者核减基础编制,收回周转编制,在实现周转编制循环周转的同时,形成周转编制与基础编制双向转化的闭环运转体系,既解决了机构编制管理评估难的问题,又解决了编制资源使用效益提升问题。


分享到: